iStock-495698527.jpg
shutterstock_621350480.jpg

人口统计

2023 年初,印度以 14 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可追溯到 2011 年,2021 年的人口普查因科维德大流行而无限期推迟。印度人口于 2000 年突破 10 亿大关,1975 年至 2010 年间人口翻了一番。此后,人口增长放缓。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为 2.3%,目前为 0.68%。然而,这一增长率预示着到 2030 年印度人口将达到 15 亿。印度人口通过多种多样的血统和语言来表达自己,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多语言的国家。只有非洲大陆的语言、种族和文化多样性超过印度!印度人口总体年轻,中位年龄为 28.7 岁。预期寿命为 67.7 岁,65 岁以上人口仅占 5.3%。2015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几十年来,女性人数略高于男性。2016 年,印度每 1000 名男性对应 944 名女性。她们的寿命更长,但出生时的人数却更少。禁止在怀孕期间进行性别鉴定有助于降低出生时的男女比例。长期以来,女孩被视为负担,因为她们在结婚时会离开家庭,而且必须支付嫁妆。

印度是人口密度第 28 位的国家,每平方公里有 473 名居民。印度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中部和东北部的部落地区。在可耕地区,人口密度会增加一倍。除大城市外,印度的人口高度集中在喜马拉雅山麓,那里的土地最为肥沃。人口最稠密的邦是北方邦,有近 2 亿居民,人口密度为 821 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邻邦比哈尔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049 人。德里在印度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人口超过 1 600 万,即每平方公里有 11 290 名居民。

民族马赛克

印度的民族多样性是其最大的财富之一。占印度人口约 70% 的印度-雅利安人实际上是一系列拥有共同语言起源的不同民族。他们被认为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来到印度次大陆,并在现代印度北部形成了伟大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达罗毗荼人占印度人口的 25%,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印度有 645 个在册部落,在印地语中归类为adivasi。部落可定义为由社会、经济或家庭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拥有共同的方言和文化。部落具有独特的特征,使其成为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实体。印度宪法》承认其独特性。阿迪瓦西人在联邦议会中有一些保留席位。他们受到一个专门部委的特别关注。该部负责阿迪瓦西人的整体发展并保护其特殊性。他们被认为是次大陆的原始民族。但他们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因此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在全国约有 1.04 亿人,占总人口的 8.6%(2011 年人口普查)。绝大多数阿迪瓦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只有 2.8% 生活在城市地区。中央邦是阿迪瓦西人绝对数量最多的邦。但东北部各邦和奥迪沙邦的部落人数最多。只有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以及德里、朋迪切里和昌迪加尔地区没有在册部落。最大的部落是比尔部落。它分布在印度北部和南部的几个邦,从拉贾斯坦邦一直延伸到安德拉邦。最小的部落是托托部落,他们生活在西孟加拉邦的一块飞地中。在 2011 年人口普查时,他们的人数只有 1 385 人,部分原因是他们的预期寿命非常低,只有 40 多岁。虽然阿迪瓦西人彼此迥异,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属于最贫困的阶层。他们生活在农村,通常是偏远地区,以畜牧业或传统农业为生,如果他们不是狩猎采集者的话。

除原住民外,印度还生活着许多民族,其中一些民族的起源非常遥远。印度民族主义者传播的神话认为,雅利安人离开印度后,穿过中亚和小亚细亚,传播到欧洲,但古代 DNA 研究的科学进展却表明并非如此。哈佛大学遗传学家大卫-赖克(David Reich)于 2018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史前时代有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被认为发生在公元前 7000 年至 3000 年之间。来自伊朗西南部的牧羊人与原住民印度人混合在一起,而原住民印度人是在 6.5 万多年前从非洲来到这里的。正是这种混合产生了哈拉帕文明,而哈拉帕文明的发祥地就在印度河流域。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来自小亚细亚草原的雅利安人带来了一种可能是原始梵文的语言,以及构成印度教基础的宗教仪式。印度人口中有 50% 到 65% 的基因来自印度原住民。莫卧儿王朝、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和丹麦人的入侵也留下了他们的基因印记。据估计,今天 78% 的人口拥有印欧血统。除了基因和语言,雅利安人还为现代印度留下了大量遗产。吠陀经》是印度教和社会组织的奠基典籍,对印度文明的建立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种姓制度的源头。

种姓制度

对于世界其他地方来说,种姓制度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最初是雅利安人为了控制当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和政治组织。该词来自葡萄牙语casta,意为种族、血统或出身。转换到印度的社会分类体系中,该词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varnajati

varna(或肤色)将社会分为四个群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劳动者)。第五类是被遗弃者, 即达利特人,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其他族群认为他们不纯洁。jati(或出生)与职业活动(织工、陶工等)相对应,有时也与民族活动相对应。共有 3,000 个不同的 jatis ,细分为 25,000 个群体。换句话说,对于非印度人来说,与其说这是一个组织,不如说是一个社会迷宫。这种分类是英国人在 1872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确定的。姓氏通常被用来将一个成员与他的瓦尔纳(varna),甚至是他的 "贾提"(jati)联系起来。Sharma 或 Pandit 属于婆罗门种姓,Chauhan 或 Singh 属于刹帝利种姓,Gupta、Modi 或 Gandhi 属于吠舍种姓,Ambedkar 或 Lohar 属于首陀罗种姓。库马尔(Kumhar)是陶工,而普拉亚帕特(Prajapat)是织工,等等。

现代印度宪法(1950 年)禁止一切基于种姓制度的歧视。但 70 年的世俗民主并不足以废除古老的社会礼仪。种姓的概念也指纯洁的概念。据说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头上生出来的,刹帝利是从他的手臂上生出来的,吠舍是从他的大腿上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他的脚上生出来的。一个人的级别越高,他就越纯洁。因此,印度人都在自己的种姓范围内结婚,因为与较低种姓的人结婚意味着社会地位下降。与本种姓的人结婚还能使他们的技能得以延续。在农村,人们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彼此互不来往。过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水井,禁止使用非本种姓的水井。达利特人往往要走几英里路才能找到水源。原本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席之地,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不公正和倒退的制度。然而,城市中产阶级似乎不太重视纯洁性,而是依赖于与西方类似的社会经济分层。收入水平比出身更能决定人们的居住地。一些婆罗门的生活非常拮据,他们的礼仪义务禁止他们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一些贱民(有时皈依伊斯兰教或基督教)通过从事他人认为不纯洁的活动(如皮革加工)而发家致富。

北印度语言

印度宪法》承认官方通信使用印地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但没有明确规定国语。宪法还承认全国使用 22 种语言,并在学校教授。因此,印度儿童使用本邦的方言以及印地语和梵语接受教育。有能力的家长会选择英语教育。根据民族血统的不同,他们可能还需要掌握在家中使用的方言。印度人民语言调查》列出了 780 种语言和方言,使印度成为语言第二丰富的国家,仅次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印度北部,印地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他语言包括阿萨姆语(阿萨姆邦)、孟加拉语(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博多语(阿萨姆邦)、多格里语(查谟和克什米尔)、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邦)、克什米尔语(克什米尔)、迈蒂利语(比哈尔邦)和曼尼普里语(曼尼普尔邦)、尼泊尔语(锡金)、奥里雅语(奥里萨邦)、旁遮普语(旁遮普邦)、梵语、桑塔利语(西孟加拉邦、贾坎德邦和奥里萨邦)、信德语(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和乌尔都语(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北方邦)。这些语言大多属于印欧语系。但在印度北部,有些语言和方言属于奥斯特罗西亚语系、汉藏语系或泰加泰语系。印度还有两种本土方言,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尼哈里语(中央邦南部约有 2000 人使用)和布鲁萨斯基语(查谟和克什米尔约有 100 人使用)。在南部,这些语言属于德拉维达语,起源不明。与巴斯克语或匈牙利语一样,它们的结构和语法无法与任何其他已知语言联系起来。德拉威语大约有 30 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卡纳达语(卡纳塔克邦)、马拉雅里语(喀拉拉邦)、泰米尔语(泰米尔纳德邦)和泰卢固语(特伦甘纳邦和安得拉邦)。大约有 2.5 亿人使用其中一种语言。每种印度语言都有自己的字母和书写系统。根据您在印度所处的位置,可能不一定需要掌握英语或印地语。

印度移民社群

生活在境外的印度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印度外交部列出了 3200 万生活在国外的印度人。这些移民拥有国家承认的特殊身份。其中有非常住印度人(NRI),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国外的印度公民。还有印度海外公民(OCI),他们是原籍印度或祖籍印度的外国公民。第二种身份的持有者有权获得长期签证,但没有选举权,也不能在印度行政部门就业。由于印度不承认双重国籍,建立这一制度是为了方便入境。

每年约有 200 万印度人移居国外,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目前印度侨民最多的 10 个国家是:美国(440 万)、沙特阿拉伯(400 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80 万)、马来西亚(210 万)、加拿大(190 万)、南非(160 万)、英国(100 万)、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110 万)、缅甸(120 万)和斯里兰卡(85 万)。法国本土远远落后,约有 65 000 名印度裔国民居住在法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有 1 名印度人。

印度侨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第一波移民潮可能发生在公元前世纪阿育王与卡林加王国的战争时期。大约在同一时期,印度南部的乔拉帝国征服了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公元世纪,当汉人占领云南时,他们注意到该地区存在一个小规模的印度社区。在中亚,印度移民社群真正兴起于16世纪。1610 年,第一个印度殖民地落户沙皇俄国的阿斯特拉罕。18世纪,俄罗斯编年史家记录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印度人。与此同时,生活在波斯的印度人在阿富汗人和奥斯曼人的战争中首当其冲,遭到屠杀。在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印度人从事蓝靛贸易,变得相当富有。一位英国旅行者在 1815 年报告说,这些商人拥有最高的房屋。随着英国王室的建立,印度人移居到殖民帝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不仅是商人和律师(甘地曾在南非执业 21 年),也是廉价和可剥削的劳动力。今天,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马来西亚、肯尼亚......仍有大量印度人。如今,大多数印度人移民到海湾国家,通常从事非技术性工作。中产阶级和富裕的印度人更喜欢去美国和加拿大求学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