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ock-1290803933.jpg
iStock-1170754176.jpg

社会组织

印度社会是一个难以概括的复杂多元结构。种族、宗教、语言、地理、性别、种姓和财富的多样性是 "褶皱 "的各个层面,而 "印度母亲 "则是 "褶皱 "的粘合剂。将印度社会视为众多微观社会的总和似乎更为准确。从一个群体过渡到另一个群体的情况很少见。你出生在一个种姓,就会一直留在那里。只有生活条件的改善才被普遍接受。如果财富能带来某些特权,也只能确保在群体中获得更令人羡慕的地位。阶级成员身份并不是整个社会的标志。社会组织在同心圆中运行,其核心是家庭。围绕这一核心的是宗教圈,然后是种姓圈。虽然种姓制度只在印度教中根深蒂固,但其他宗教采用的方式往往不那么严格。种族或语言圈使多个群体之间能够相互承认,并产生更广泛的认同感。城乡之间的社会差异也非常明显。农村的社会僵化比城镇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

性别也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男女的社会责任并不相同。男人的首要任务是养家糊口。从广义上讲,妇女的职责是操持家务。她抚养子女,负责所有家务。这一角色延伸到了外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头顶砖块、沙子或水泥的妇女在工作:因为正是她们负责在农村的传统房屋上制作和涂抹土坯。

家庭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熔炉。它取消了一切个人自由。孩子一出生就属于父母,直到他们去世。如果是男孩,他要完成父母分配给他的学业,从事父母选择的工作,并与父母认为值得加入家庭的女性结婚。他将全部或部分收入归还父母。他要对长辈负责。如果是女孩,母亲会教她管理家务所需的一切知识。一旦她完成了学徒期,就会被嫁出去。女孩就属于她的婆家。在许多农村地区,联合家庭的观念仍然非常盛行。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没有人会试图逃离这种环境,因为生活的轨迹在这里已经注定。在一个没有社会安全网的国家,家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以防遭受沉重打击。

这种传统的教养方式在城镇不如在农村明显,即使父母的权威依然存在。新一代往往会偏离这种既定模式,父母施加的压力会被视为阻碍进步的因素。这种情况在受过教育的富裕阶层中尤为明显。尽管如此,印度年轻人在包办婚姻问题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保守,他们并不反对包办婚姻。

人生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童年和学徒期,也是自由期。婚姻是进入社会生活的标志,赋予个人地位,进而组建家庭。牺牲儿子的利益来换取退休被视为一种公平的回报。老年和放弃是个人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刻。

婚礼

婚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父母有责任为子女寻找丈夫或妻子。选择的标准有很多:宗教信仰、种姓、家庭声誉、社会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等。包办婚姻是常态,但恋爱婚姻也在增加。这往往意味着与家庭决裂,很少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童婚可能已被禁止,但在一些非常贫困的农村地区仍有发生。婚礼仪式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场合。新娘家会组织婚礼,并承担绝大部分费用。为了提高新娘及其家庭的地位,他们会投入大量资金。新郎家会雇佣乐队,并向新娘及其家人赠送比嫁妆少得多的礼物。印度法律可能禁止这样做,但这一传统却岿然不动。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相当大的牺牲。拉贾斯坦邦的谚语 "生一个女儿就是耕种邻居的田地 "概括了人们的普遍感受。婚礼涉及社会网络的所有成员,宾客多达数千人。婚礼仪式丰富多彩,美食、音乐和宗教仪式接连不断,持续数天。仪式结束后,新娘便加入新郎的家庭,与他们一起生活。这是新生活的开始,她必须适应丈夫和新家庭。

妇女的地位

尽管妇女穿着五颜六色的纱丽,佩戴闪亮的珠宝,但她们并不占上风。尽管《印度宪法》规定男女平等,但妇女的权利往往仅限于家庭生活。小女孩受到的关注少于她们的兄弟。她从小就被要求帮助母亲,而哥哥们则在一旁玩耍。一旦结婚,妇女不仅要服从丈夫的权威,还要服从婆婆的权威。婆婆往往会趁着儿媳的到来而放弃自己的家庭责任。许多年轻女孩离开家后,就过上了灰姑娘的生活。她们要生男孩,最好是男孩,还要从早到晚辛苦地擦洗、做饭、打柴、汲水、碾磨谷物和点缀房屋。然而,印度富裕阶层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女孩上大学,但是否允许年轻妻子工作往往由姻亲决定。在印度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责任层面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律师、政治家、医生、飞行员......:那些得到家庭支持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蓬勃发展并取得成功。

同性恋与希吉拉

同性恋在印度是绝对的禁忌,但并非一直如此。 卡马苏陀经》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述同性之间的色情行为。伊斯兰教和莫卧儿帝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17世纪伊斯兰教法的实施规定了对同性恋者的体罚。英国殖民政府延续了这一禁令,但在 1861 年的法律中减轻了刑罚。除阴茎插入阴道以外的任何性行为都属于犯罪。虽然在实践中,该条款很少适用于自由同意的行为,但它确定了对同性恋行为的谴责。印度刑法典》将这一禁令纳入了第 377 条。在协会和民间社会成员的压力下,最高法院最终于 2018 年 9 月 6 日将同性恋非刑罪化。然而,印度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谴责同性恋,认为它是从西方传入的传染病。屈从于这种取向无异于拒绝自己的家庭,因为这意味着拒绝婚姻和生育,从而故意将自己置于社会的边缘。在印度,许多同性恋者同意缔结方便婚姻,过着双重生活。

变性人由来已久,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印度教创造了一个种姓,因此也为变性人创造了一种社会角色。这个群体包括太监、雌雄同体者和变性人。罗摩衍那》中提到了他们,罗摩神为了感谢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开国大典上赐予他们吉祥的祝福之力。印度教家庭在庆祝儿子出生或结婚时经常会召唤希吉拉。他们会举行集歌舞于一体的 Badhai 仪式。

在现实生活中,希吉拉受到印度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形成了由大师领导的小团体。他们通常以卖淫或乞讨为生。他们既是令人厌恶的对象,也是令人着迷的对象,因此政府给予了他们特殊的地位。2014 年,她们获得了在官方文件上增加第三个方框的权利,允许她们将自己认定为 "变性人"。他们还享有行政部门的配额。2017 年任命了第一位变性警官,还任命了一位校长。

教育

教育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印度人已经明白,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经济前景。公立学校、英语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的广告在城市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印度在识字率方面正在迎头赶上,达到 77.7%。在沙漠和部落地区,入学率几乎为零。在一些偏远地区,入学率仅为 10%。在农村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公立学校,提供直到小学毕业的教育。但是,家庭必须支付书本、练习本、笔和校服的费用,这对最贫穷的家庭来说是一种真正的牺牲。很多时候,他们只送一个孩子去上学,而且不一定每天都送,因为这个孩子在家里可能更有用。印度识字率最高的学生是喀拉拉邦,达到 94%,而比哈尔邦则排在最后,只有 63.8%。尽管如此,这一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 1947 年,印度的识字率仅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