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情况

苏里南有 61.3 万居民,其中约 24 万人居住在首都帕拉马里博。苏里南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超过 75% 的人口居住在苏里南河的河口地区,主要集中在帕拉马里博周围,其余人口则居住在首都以南 20 公里处的帕拉南、翁弗瓦赫特及其周边地区的铝土矿开采和工业中心。在位于河口两侧洼地和河流上游的大型集镇上,也能找到一些河口人口:下康梅维纳围垦区的梅尔佐格(Meerzorg)、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和马里恩堡(Mariënburg);帕拉马里博以西下萨拉马卡围垦区的乌伊奇克(Uitkijk)和格罗宁根(Groningen)。除了这个构成苏里南历史中心的大核心之外,沿岸还有一些不连续的人口中心。在西部,新尼克里(Nieuw Nickerie)是沿海平原上除苏里南河口之外最大的居住区;在东部,仅有的两个居住区分别是莫恩戈(Moengo)和阿尔比纳(Albina),前者的存在得益于铝土矿的开采,后者则是位于马罗尼河(途经圭亚那)上的一个行政和服务中心。苏里南内陆几乎没有人烟。一些原住民部落、黑-棕社区以及小批黄金和钻石矿工居住在河流沿岸。

社区

印度 裔苏里南人(又称印裔苏里南人)是来自印度,尤其是西孟加拉邦的移民后裔,是苏里南最大的族群,占总人口的 27.4%。其中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印度教、穆斯林和基督教。苏里南废除奴隶制后,荷兰政府决定开放边境,征召外国劳工到种植园工作。合同内容如下:印度移民签字同意在苏里南领土上至少工作 5 年,以换取工资和医疗补助。大批印度移民涌入苏里南:1873 年 6 月 5 日,第一船印度移民 "Lalla Rookh"号从加尔各答抵达苏里南,399 名移民在帕拉马里博下船。随后,无数其他船只从印度东部驶来,带来了 34,000 多名移民。自 1994 年以来,苏里南总统府附近一直矗立着一座印度裔社区纪念碑:Baba en Mai(父亲和母亲)。2023 年 6 月庆祝了印度移民 150 周年。

克里奥尔人是第一批欧洲人(主要是荷兰人)与殖民者强行带到苏里南的第一批非洲人混血的后裔。如今,克里奥尔人占总人口的 15.7%,梅蒂斯人占 13.4%。如果把这两个血统相近的族群的人口加在一起,所谓的非洲裔苏里南人的数量几乎与印度斯坦人相当。

黑布朗人是非洲逃亡奴隶的后裔,占总人口的 21.7%,分为 5 个社区:恩朱卡(N'djuka)、昆蒂(Kwinti)、马塔瓦(Matawai)、萨拉马卡(Saramaca)和帕拉马卡(Paramaca)。在苏里南,10 月 10 日是 Noir Marron 社区的纪念日:这一天是 1760 年种植者-定居者组织与恩朱卡人签订《奥卡条约》的周年纪念日。他们是美洲大陆上第一个从欧洲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的民族,比《美国独立宣言》早 16 年!

爪哇人占苏里南人口的 13.7%。和印度人一样,他们从 1890 年起从爪哇岛来到苏里南,也从前荷属东印度群岛来到苏里南,以壮大种植园工人的队伍。如今,在尼克里(Nickerie)、萨拉马卡(Saramaca)、瓦尼卡(Wanica)、帕拉马里博(Paramaribo)和康梅维纳(Commewijne)等地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原住民苏里南最早的居民,目前仅占总人口的不到 4%。主要的原住民族群是阿库里约族、阿拉瓦克族、卡利纳戈族(加勒比人)、蒂里约族和瓦亚纳族,帕拉马里博、瓦尼卡、马罗尼和西帕利维尼等地区都有他们的代表。与黑棕人一样,土著居民也有自己的节日:8 月 9 日是土著人民日,也是苏里南的银行假日。

华人于1854年从客家省来到苏里南务工,约占总人口的 2%。1990 年和本世纪初,这一移民潮再次兴起。

其余的苏里南人19 世纪荷兰移民农民的后裔,他们被称为 Boeroes(源自Boer 一词,在荷兰语中是农民的意思,与南非的布尔人同源)。此外,还有来自马德拉群岛的葡萄牙人,他们被误认为是在帕拉马里博登陆的;还有一些塞法迪犹太家庭的后裔,他们为了躲避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在 1652 年建立的约登萨瓦纳定居下来。最后,还有许多黎巴嫩人以及最近的巴西裔移民工人,他们大多从事淘金工作。

语言

虽然苏里南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但使用的语言不下15种,如苏里南人普遍使用的Sranan Tongo语;印度斯坦人的语言Sarnami Hindustani;爪哇语,被称为苏里南爪哇语;圭亚那克里奥尔语;Ndjuka(或aucan);萨拉马卡克里奥尔语;客家中文等。
如果你不懂这些语言,不用担心:政府和媒体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几乎所有地方都讲英语。克里奥尔语,如Sranan Tongo和Saramaka也非常相似。虽然法语很少被使用,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是两种非常普遍的语言。